山东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再出“重拳”
化工大省山东为推动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再出“重拳”。
随着近日全省各地关闭淘汰化工企业名单的陆续披露,截至目前,淄博、济南、烟台、青岛、莱阳、栖霞等地已分别发布了关于拟“关闭淘汰一批”化工生产企业的公示通知。据不完全统计,拟关闭淘汰的化工企业数量超过千家。
济南拟关闭淘汰108家
记者梳理发现,在已发布的拟关闭淘汰化工企业名单中,济南市达108家,青岛市达205家,淄博市达190家,临沂市221家。其中,包括中国重汽集团济南物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如此规模的关闭淘汰行动引发关注。
其实,早在2015-2017年前后,山东就曾启动过一轮化工企业整治,截至2017年全省共关闭转产化工企业558家、停产整顿2109家,占全省化工生产企业的35.1%。
此轮关闭淘汰则是从2017年6月21日开始的,随着《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山东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发布,一个由省长担任组长、30多个委厅局办“一把手”担任小组成员的高规格小组架构诞生,凸显了山东对化工行业整治的决心。其主要职责就是研究确定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的方向、目标和措施;安排部署化工产业安全生产执法、整治和督导等专项行动;组织协调化工产业园区规划、项目准入、企业搬迁、安全整治、环保督查等重大事项;审议各市、各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建议。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山东化工行业的“小、散、乱”突出问题。
从此山东掀起了备受关注的化工行业关闭淘汰行动。截至2018年8月9日,数据显示,专项行动以来,共关闭转产化工企业620家,停产整顿2614家,占全省化工生产企业的42.5%。与此同时,山东提出进一步压减化工企业数量,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关闭20%以上,将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控制在5000家以内。
“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一度达到9000多家,事实上规模以上的企业也就3800多家。小散乱企业数量多,占比大。”化工行业人士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
该人士分析,此次大规模关闭淘汰也正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化工行业“小、散、乱”的整治,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搬迁改造2020年底前完成
记者注意到,除了关闭淘汰,山东还推进化工企业进园区。
8日,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第四批拟认定的9家化工园区和4家专业化工园区名单。峄城、东营区、广饶、高密、昌乐等一批县区级化工产业园在列。
自2018年3月起,山东省启动化工园区、专业化工园区和化工重点监控点的申报工作。从2018年6月26日公布首批园区认定名单以来,截至2019年3月底,山东省政府已分三批认定了65个化工园区、7个专业化工园区。
山东提出,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要求,争取将化工园区缩减到100个以内,逐步扭转化工产业布局不合理、化工园区散乱的现状;同时加快园区外企业搬迁入园,对于园区和重点监控点外的企业,要严格限制在原有厂区内新增产能,新增产能一律进入经过认定的化工园区和专业化工园区,引导和倒逼企业逐步实现搬迁入园。
据了解,目前,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隐患的大型企业搬迁改造已启动,部分企业已开始新址建设、群众搬迁、设备拆除,计划2020年年底前完成;2020年年底前启动其他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的搬迁改造,2025年年底前实现危化品企业全部进园。此外,山东还开展了违规化工项目专项整治。截至2019年3月底,无立项手续的化工生产企业2630家,无规划手续5700家,无土地手续3176家,无环评手续1169家,全部依法依规处理。
有助于行业良性发展
引发关注的化工企业关闭淘汰行动,会对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日前,齐翔腾达董秘对此表示:“公司下属企业无一在关停目录当中。在日趋严格的环保专项行动中,淘汰那些规模小、产能落后的企业,将有助于化工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必须告别‘野蛮生长’,走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上。”金联创执行副总裁刘心田说。
他分析称,2019年年初至今,以江苏响水化工企业爆炸为代表的化工事件层出不穷,江苏、山东等地也纷纷发声取缔关闭若干化工园区及相关企业。无独有偶,近期石油化工行业开展供给侧改革的唿声也逐渐高了起来。在4月中旬东营召开的全球石油贸易大会上,多位专家指出,不仅中国炼油产能过剩严重,连下游化工相当比重的产品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专家认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已经成熟。首先,经过从上世纪90年代迄今近30年的高速建设,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已经具备“大而全”的格局,但离“高而尖”仍有差距;其次,目前石化上下游市场综合盈利水平呈稳中有跌的态势,市场的矛盾也不再是供给不足,而更多是结构性问题;再次,公众对石油化工的认知和石油化工行业形象与产业定位和行业发展需要不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刘心田看来,中国石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早已是进行时,但远未到完成时,2019年会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由量向质的转变、技术创新的突破、安全环保的升级,在2019年都会迎来转折窗口期,行业有望通过可持续发展焕发新颜。
石油化工简介:
石油化工(英文:Petrochemical)又称石油化学工业,指化学工业中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领域,广义上也包括天然气化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作为一个新兴工业,是20世纪20年代随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长起来的(见石油化工发展史)。战后,石油化工的高速发展,使大量化学品的生产从传统的以煤及农林产品为原料,转移到以石油及天然气为原料的基础上来。石油化工已成为化学工业中的基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发展
石油化工的发展与石油炼制工业、以煤为基本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有关。石油炼制起
源于19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汽油生产。为扩大汽油产量,以生产汽油为目的热裂化工艺开发成功,随后,40年代催化裂化工艺开发成功,加上其他加工工艺的开发,形成了现代石油炼制工艺。为了利用石油炼制副产品的气体,1920年开始以丙烯生产异丙醇,这被认为是第一个石油化工产品。20世纪50年代,在裂化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以制取乙烯为主要目的的烃类水蒸汽高温裂解简称裂解)技术,裂解工艺的发展为发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一些原来以煤为基本原料(通过电石、煤焦油)生产的产品陆续改由石油为基本原料,如氯乙烯等。在20世纪30年代,高分子合成材料大量问世。按工业生产时间排序为:1931年为氯丁橡胶和聚氯乙烯,1933年为高压法聚乙烯,1935年为丁腈橡胶和聚苯乙烯,1937年为丁苯橡胶,1939年为尼龙6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化工技术继续快速发展,1950年开发了腈纶,1953年开发了涤纶,1957年开发了聚丙烯。
展望
以石油和天然气原料为基础的石油化学工业,虽然在70年代经历两次价格上涨的冲击,但由于石油化工已建立起整套技术体系,产品应用已深入国防、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领域,市场需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扩大,所以今后石油化工仍将得到继续发展。8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所耗石油量仅为世界原油总产量的8.4%,所耗天然气为天然气总产量10%,更由于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化工品可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故石油化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为了适应近年原料价格波动,石油化工企业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例如,生产乙烯的原料多样化,使烃类裂解装置具有适应多种原料的灵活性;石油化工和炼油的整体化结合更为密切,以便于利用各种原料;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新催化剂的采用,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细化工,开发具有特殊性能、技术密集型新产品、新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并对石油化工生产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等。
石油化工高速发展的原因
有大量廉价的原料供应(50~60年代,原油每吨约15美元);有可靠的、有发展潜力的生产技术;产品应用广泛,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原料、技术、应用三个因素的综合,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换,完成了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20世纪70年代以后,原油价格上涨(1996年每吨约170美元),石油化工发展速度下降,新工艺开发趋缓,并向着采用新技术,节能,优化生产操作,综合利用原料,向下游产品延伸等方向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力建立石化工业,使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1996年,全世界原油加工能力为38亿吨,生产化工产品用油约占总量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