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对所有化工园区进行风险评估的要求,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当前国内化工园区的安全现状分析,以及部分省份的化工园区安全评估规范作为参考。
化工园区安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不断向化工园区集中,园区化已经成为石化化工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近年来,我国化工园区的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沿海、沿江的一些地区利用自身航运、交通、水源、环境的优势,大力实施园区建设,化工园区的数量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与日俱增,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以上海、宁波、南京、大亚湾为代表的专业化管理水平较高的化工园区,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多年,各类型化工园区有600余家,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化工园区达200多家。
国内多数化工园区借鉴新加坡裕廊岛化工区、德国路德维希化工区等国外先进化工园区的发展经验:
坚持安全环保一体化理念,努力打造生态、安全、环保的石化基地,在推动石化化工行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化工园区内危化企业众多,生产、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多、数量大、密集度高,能量高度积聚,加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重招商轻安全的现象仍时有存在,安全容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应急处置,极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极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和不良的经济社会效益,后果不堪设想。
化工园区安全发展4大问题
近年来,化工园区快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园区内危险化学品事故也不断发生,兴园研究认为国内化工园区安全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部分化工园区整体安全水平较低
目前,国内化工园区归口管理部门体制不一,且有较大差距,其中上海化工区管理委员会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惠州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隶属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化工园区已于2017年6月整建制并入江北新区直管区,武汉化工区管委会也于2017年9月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调整为在青山区挂牌等。
总体上园区体制建制不一,安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一方面,部分园区发展程度较低,尤其部分中西部城市为谋求自身经济发展,鉴于招商压力先发展后安全的思路依然存在,招商引资安全准入把关不严,致使入园企业本质安全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关联度较低,企业布局不甚合理,加大了后期安全监管难度;
另一方面,部分化工园区决策层及体制机制转换过快,前期制定的安全规划及发展战略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严重制约了化工园区整体安全发展,公共区域安全尤甚。
2.园区安全容量难以有效计算
化工园区作为特殊的化工企业积聚区域,企业间相互影响,安全风险叠加效应显着。为保障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控制化工园区危险物质总量,近年来,安全容量逐步进入政府、科研院所监管及研究视野,核定园区安全容量便于园区管理人员精准把握园区产业类型、规模和整体布局规划。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安全容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风险评估,安监部门也在参照企业安全评价逐步推动园区整体安全风险评价,全面掌握园区整体风险水平,提高安全风险预判和防范能力。
但目前都尚处于探索阶段,园区安全容量的计算方法和范围未形成统一意见,不能简单照搬化工企业安全风险核定,加之安全风险评估本身存在的动态性、即时性,园区安全容量尚未形成指导性技术指标,难以给园区管理者提供实际的决策帮助。
3.公共设施领域安全基础薄弱
国际上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有两种模式:
一是先招商建厂,根据生产的需要和扩展情况逐步解决交通、供电、供水、排污等问题;
二是从整个工业区全面发展出发,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完整的基础设施,为工业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国内化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都采用第一种模式,虽然有效缓解了前期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但同时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
一方面边招商边建设边生产势必会造成交叉施工作业,各主体间相互影响,责任边界扩大,各利益主体相互间难以协调,加大了安全管理难度,如武汉某化工园区内环氧乙烷产业链上的供应方、使用方均已投产多年,运输管道至今仍未建设完成,槽车运输安全风险较大,同时加大了危化品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难度;
另一方面,部分化工园区建设产业关联度不高,公共建设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多主体需要,致使公共安全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
第三,化工园区供水、供电、照明、蒸汽等公共基础建设目前主要执行市政标准,显然不能满足化工园区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风险。
4.应急管理能力普遍不高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计数据可知,目前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主要依靠武警消防力量和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的应急救援力量,一方面,江苏、上海等部分重点化工区域尚无应急救援队布局;
另一方面,化工园区建设应急救援力量较为分散,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未能形成集中战斗力。总体来说,应急救援力量远不能满足要求。
同时,针对化工园区装置集约化、一体化、大型化、风险积聚化给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带来的新问题,园区管理者如何开展工作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应急救援工作的可靠性,国内学术界尚在探索阶段。